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
釋義 太陽已上升到三根竹竿相接的高度。表示時候不早了。
小明!日上三竿了,快起床!
https://www.zdic.net/hans/%E6%97%A5%E4%B8%8A%...
日上三竿 词语解释
解释
◎ 日上三竿 rìshàngsāngān
[the sun is three poles high—it’s late in the morning] 太阳距地平线有三竹竿来高,约为上午八、九点,形容时间不早,也形容起床晚
曈曈晓日上三竿,客向东风竞倚阑。——宋· 苏轼《题潭州徐氏春晖庭诗》
-----------------
国语辞典
日上三竿rì shàng sān gān ㄖˋ ㄕㄤˋ ㄙㄢ ㄍㄢ
- 太阳已上升到三根竹竿相接的高度。表示时候不早了。《西游记.第一○回》:「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明.徐渭《绣襦记.第一三出》:「我与他锦帐深闺,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也作「日高三丈」、「日出三竿」、「三竿日上」。
https://www.zdic.net/hans/%E6%97%A5%E9%AB%98%...
日高三丈 词语解释
解释
犹日上三竿。
-----------------
国语辞典
日高三丈rì gāo sān zhàngㄖˋ ㄍㄠ ㄙㄢ ㄓㄤˋ
- 太阳已升到三根竹竿相接的高度。表示时候已经不早了。明.汤显祖《南柯记.第二一出》:「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镜花缘.第六七回》:「谁知自从五更放了三十七砲,等到日高三丈,并未再添一砲,眼见得竟有八位要在孙山之外。」也作「日上三竿」。
日高三丈 成语解释
日高三丈
【解释】犹日上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
【示例】金和尚他们一伙五六十个火柴厂工人到了老板周仲伟住宅附近的时候,已经~。 ◎茅盾《子夜》十六
https://www.zdic.net/hans/%E6%97%A5%E5%87%BA%...
日出三竿 词语解释
解释
◎ 日出三竿 rìchūsāngān
[late in the morning] 指日出已经很高,时间不早了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 兰桡。—— 唐· 刘禹锡《竹枝词》
-----------------
国语辞典
日出三竿rì chū sān gānㄖˋ ㄔㄨ ㄙㄢ ㄍㄢ
- 太阳已上升到三根竹竿相接的高度。表示时候不早。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歧路灯.第九二回》:「早晨醒时便起,不是一定要日出三竿,学那高僧出定的的功课。」也作「日上三竿」。
日出三竿 成语解释
日出三竿
【解释】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示例】~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唐·刘禹锡《竹枝词》)
https://www.zdic.net/hans/%E4%B8%89%E7%AB%BF%...
三竿日上 词语解释
国语辞典
三竿日上sān gān rì shàngㄙㄢ ㄍㄢ ㄖˋ ㄕㄤˋ
- 太阳已上升到三根竹竿相接的高度。表示时候不早。宋.陈著〈沁园春.出禁城西〉词:「奈一番雨过,沾衣泥黑,三竿日上,扑面尘红。」也作「日上三竿」。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
- 釋義 緩慢。
- 徐徐、徐行、不疾不徐
- 姓。
https://www.zdic.net/hans/%E5%BE%90
徐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徐
xú ㄒㄩˊ
- 缓,慢慢地:~步。~缓。~图。~~。
- 姓。
英语 slowly, quietly, calmly; composed, dignified
德语 langsam, gemächlich (Adj),Xu (Eig, Fam)
法语 lentement
© 汉典
徐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徐 xú
〈动〉
(1) (形声。从彳( 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2) 同本义 [walk slowly]
徐,安行也。——《说文》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坤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战国策·宋策》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孙子·军争》
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文选·张衡·东京赋》
(3) 散开 [spread]
執徐之岁,岁早旱,晚水。——《淮南子》
词性变化
◎ 徐 xú
〈形〉
(1) 缓慢 [gently;slowly]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天道》
入而徐趋。——《战国策·赵策》
此事当徐议之。——《宋史》
徐有得也。——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徐而察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余韵徐歇。
徐以杓酌油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2) 又如:徐议(从容商议);清风徐来;徐回(缓慢地回旋运转);徐行(缓慢前行);徐步(缓慢步行);徐呼(发声舒缓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
(3) 安闲的样子 [leisurely]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
(4) 又如:徐言(缓言;低声细语);徐婉(舒缓委婉);徐详(舒缓安详)
(5) 全,都。通“俱” [all]
鲁人徐伤 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 徐 Xú
〈名〉
(1) 古州名。古徐州的简称 [Xuzhou],古九州之一。古徐州约在今江苏、山东、安徽的部分地区。汉以后各代皆置徐州,辖地常有变更,大致都在今淮北一带。多以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或下邳(今江苏邳县)为治所
(2) 古国名 [Xu state]
仁义而徐亡。——《韩非子·五蠹》
循徐鲁之力。
(3) 徐族为古代九夷之一,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周初建立徐国,后为吴国所灭。如:徐方(指古徐国);徐宅(古代徐戎所居之地,指徐国)
(4) 姓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5) ——《战国策·燕策》
https://www.zdic.net/hans/%E5%BE%90%E7%B7%A9
徐緩 词语解释
解释
◎ 徐缓 xúhuǎn
[slow] 延缓;缓慢
水流徐缓
-----------------
国语辞典
徐缓xú huǎnㄒㄩˊ ㄏㄨㄢˇ
- 缓慢。
- 如:「他说起话来语调徐缓,用词倒是十分得体,立场也非常坚定。」
- 延缓。
- 《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邓艾》:「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
英语 slow, sluggish, lazily, to slow down
德语 bedächtig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
- 釋義
- 緩慢。如:「他說起話來語調徐緩,用詞倒是十分得體,立場也非常堅定。」
- 延緩。《三國志.卷二八.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鄧艾》:「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